欢迎光临财经时讯【河北工人报金融周刊·燕赵税务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时讯 > 综合资讯 >

刘树权:“案发足迹”的解析者

发布时间:2021-11-12 20:46:10

人物名片
        刘树权,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雄县公安局副局长。1988年、1996年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称号(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荣誉。 
我想对党说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受党的培养当上了一名人民警察,我要锲而不舍攻关自主创新的足迹动力学,为国家、为公安事业作出贡献。

我的成长历程
        熟悉刘树权的人都说,他就像白洋淀中的莲藕,深埋于泥水之中,却开出灿烂的花。
        自1970年从事公安工作以来,刘树权长期扎根刑事技术一线,创新研究足迹动力学,推动足迹检验鉴定技术发展,助力破获了一批重大疑难案件。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成长为公安部“二级英模”、刑事技术专家。
        刘树权对足迹动力学的研究,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刚从事公安工作不久说起。
        1973年,在破获一起故意杀人案时,刘树权在现场提取的足迹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那时开始,他就对足迹检验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到雄县双堂乡一带深入调查实验,采集了几百双实验人穿旧磨损的布鞋,记录数据并开始研究。经过11年的研究和千万次的实验测算,我的足迹动力形态检验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检验鉴定足迹行走动作可以认定到具体的人,将足迹检验从认定鞋发展到认定人。”谈起当年的研究,刘树权依然很兴奋,“1987年,公安部在全国推广我研究的足迹动力形态检验技术,用于办案实践,解决了犯罪嫌疑人换穿新鞋、穿别人的鞋作案或者作案后把鞋子销毁等狡猾伎俩所造成的物证鉴定中的技术难题,而且可以通过遗留足迹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
        1987年,公安部在秦皇岛市举办足迹动力学新技术全国培训班,参训的各地刑事技术人员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树权先后帮助兄弟省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批重大疑难案件。
        刘树权在实践中锲而不舍,努力攻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1990年,他出版了足迹动力学专著;1991年12月,他受公安部派遣,赴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总部参加第十届学术研讨会;1993年,他在雄县筹建足迹动力学研究所,检验各地公安机关送来的案件足迹1200余枚;1995年,研究出该技术计算机自动鉴定系统;2003年,《国际刑警评论》发表了刘树权研究办案的论文……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刘树权没有半点松懈和骄傲,“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我一心扑在足迹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上,力争将这一学科不断推向新的理论深度,更好地服务刑侦实战。”

我和党的故事
        在刘树权的书柜里,珍藏着一张《关于国际刑警组织第十届刑事技术研讨会我国<足迹动力学检验技术计算机自动鉴定>项目被批准立项的说明》,这是“国际刑警中国国家中心局”1992年发给刘树权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纸张有些老旧、发黄,但它在刘树权的心中,却始终是一份欣喜、一份肯定。
        刘树权说:“我家祖辈种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我才当上了人民警察,是党培养了我,造就了我。”
        提起往事,刘树权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兴奋。他说,1991年12月,国际刑警第10届刑事技术研讨会在法国里昂举行,自己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参会。他宣读了学术论文,颇受赞扬。他的科研成果在6号展示台展出,引起加拿大、荷兰、韩国、泰国等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浓厚兴趣和高度评价。大会主席团以领先项目批准立项。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刑警科研立项,我国第一次被推选为学术大会副主席国。
        这份“说明”中清晰地写道:“鉴于中国代表团拿出了在足迹鉴定科领域内具有科研实力的尖端项目,大会将中国代表团团长推选为下届大会副主席。这是我国在历次会议上首次当选,确立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建议通过立项完善此项目,并在今年召开的第11届国际刑事技术研讨会上提交大会。”
        刘树权的研究成果,公安部很快向全国进行了推广,并列入中国刑警学院的授课教程,受聘为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
        刘树权也因此成为公安战线上的“显赫”人物,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讲学,许多发案单位都慕名请他破案。赶到雄县送检材的也纷至沓来,许多久侦不破的案件、疑难案件,在他的协助下得以鉴定侦破。
(扫码查看视频报道)
报道:文/记者彭海峰、图/记者毕春华

来源:河北工人报 

 

点击“雄安之声”浏览更多信息 

 

推荐文章